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崖上的波妞

故事簡介

大海中一隻小金魚偷偷離開她的家,乘著水母來到外界的世界,卻不慎卡在海洋垃圾裡的玻璃罐內,這時救了她的是一個小男孩「宗介」。

宗介將金魚救出後把她取名為「波妞」,並決心要保護她。喜歡上宗介的波妞,開始想要變成人類。

登場角色

波妞(ポニョ)

藤本和格蘭曼瑪蓮的女兒。本名布倫希爾德。
偷偷離開家時不小心讓自己的頭卡在玻璃罐裡,而這時救了她的就是宗介,宗介把她命名為「波妞」。
有著類似人類的臉而被辰奶奶稱為「人面魚」,因為舔了宗介的血液而成為半人魚。
對於不喜歡的人物會對著對方用嘴噴水,喜歡食物則是火腿。
宗介(宗介)

保育園「向日葵園」的5歲男孩。心胸寬廣又耿直,在懸崖下遇見波妞並決心要保護她。
平時以名字來稱呼自己的父母(理莎、耕一)。
年齡雖僅5歲,但已能懂得如何發送摩斯電碼。
理莎(リサ)

宗介的母親。在日間護理服務中心「向日葵之家」工作。
性格開朗明快,平時開著被稱呼為「理莎車」(リサカー)的小汽車載著宗介到幼兒所及通勤,並有著豪邁的駕駛技術。
耕一(耕一)

宗介的父親。內航貨物船「小金井丸」的船長,因為工作緣故不常在家。常使用摩斯電碼和家人對話。
珂藍曼瑪蓮(グランマンマーレ)

波妞的母親。公式設定為海洋之母。海上的船員們看到其閃亮的身姿稱其為「觀世音」。能自由改變自己的身體大小。
藤本(フジモト)

波妞的父親。以前是人類,不過現在是住在海裡的魔法使。
在海中駕駛自製的「姥鯊號」(ウバザメ号),有操縱水魚等魔物的力量及張開結界的能力。平時住在海底的珊瑚塔。
過去曾為海底兩萬里中鸚鵡螺號的成員,因迷戀珂藍曼瑪蓮而自願捨棄人類的身份投入海中生活。
自1907年開始,用魔法淨化、精製海水,從中抽出「生命之水」,儲存在珊瑚塔裡的井,藤本想利用「生命之水」的力量,使地球再度來到如寒武紀的「海的時代」,不過卻被波妞奪去全部的「生命之水」。
在陸地上時為了防止皮膚乾燥,必須在周圍灑海洋深層水,被理莎誤認為是噴灑除草劑的怪人。
婦人(婦人)

波妞和宗介遇到的帶著孩子的女性。穩重大方。
波妞的妹妹們(ポニョの妹達)

非常喜歡姊姊。幫助波妞逃出。
辰&芳江&紀子(トキ&ヨシエ&のり子)

三者皆為在「向日葵之家」裡坐著輪椅的老奶奶們。
芳江與紀子兩人都與宗介關係良好。辰雖常在宗介前一付態度冷淡的模樣;但實際上也關心著宗介。

製作經緯

《崖上的波妞》最初的構想來自於2004年的作品《霍爾的移動城堡》完成後,當時製作人鈴木敏夫指出《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角色蘇菲、馬魯克、火魔卡西法三者之間的互動非常有趣;便希望能做出這種適合兒童欣賞的動畫。[7][8]

最初擬定的企劃為改編作家中川李枝子的童話作品《不不幼兒園》(いやいやえん),這是一部關於托兒所小孩的故事,這部作品宮崎駿曾在2001年時將其中一段章節製成短篇動畫《捕鯨記》(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用短篇動畫電影)。後續宮崎駿以之前在瀨戶內海福山市的鞆之浦的員工旅行時所觀賞的港町景色為靈感,進一步將作品暫擬定為《崖上的不不幼兒園》(崖の上のいやいやえん),宮崎駿2004年曾在那裡待過2個月,而當時他住的地方正是懸崖上的小屋子。之後宮崎駿帶著擬定的構想,在2006年10月帶領吉卜力的工作夥伴開始製作。

原本預定使用和以前一樣的表現手法,但在製作前閱讀了夏目漱石的作品《草枕》後,前往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欣賞了約翰·艾佛雷特·米萊的畫作後,深受《歐菲莉亞(Ophelia)》的感動而對作畫方式重新評估。之後,宮崎駿「想再回去紙上作畫的動畫根源,再一次,自己划槳,拉起帆渡海」。只用鉛筆作畫」的意圖,使這部作品不使用電腦(CG)作畫,而全部使用手繪作畫(但之後的色彩、攝影是數位處理),在一年半內,大約有70名工作人員畫了17萬張圖。製片人鈴木敏夫說宮崎駿想在表現手法上發起新的挑戰,尤其此作80%的場景是海水,而這也是他第一次以大海為舞台,宮崎駿親自畫所有的波浪,試圖找出最好的呈現手法[11]。而宮崎駿表示有意去做一部連5歲小孩都能看懂的電影。

作品設定

故事融合了安徒生童話的《美人魚》,並除去基督教色彩。
劇中的月亮比平時還大,顯示了地球平衡的崩潰。除此之外,月亮還有更深的涵義。
部份設定受到理察·華格納的歌劇《女武神》影響。
劇中出現類似泥盆紀的海中生物,但實際上這些生物是宮崎駿想像出來的。
波妞的造型來源出自於該作品的作畫監督近藤勝也當時約3歲大的女兒。
「波妞」這個名字為宮崎駿所想的點子;他認為這聽起來就像是用來形容碰到柔軟東西時的擬聲詞。
角色宗介是以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5歲時為藍本。
「宗介」這個名字來自夏目漱石的小說《門》。
藤本的模特兒則為作畫監督近藤勝也,為宮崎駿參訪近藤家後所想的靈感。